English

“挥手自兹去,萧萧班马鸣!”

2000-05-1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戈革 我有话说

感谢《中华读书报》的介绍,使我知道了王畅安(世襄)先生《锦灰堆》一书的出版消息;老朽立即故态复萌,急忙派人去书店买回一部,虽然我现正患目疾,医生基本上禁止我读书写字,但我仍禁不住将此书浏览一过,感到十分满意,“大快朵颐”,甚至更加放肆地不顾医生之诫,公然命笔来撰此短文,亦鄙人“死不改悔”之一端也。(这事充分证明,此稿并非报社、出版家或作者的邀写之作,而是鄙人“神经”的又一次“发作”)

正如本书的书评作者刘兵所指出的那样,像《锦灰堆》这样的著作,“其人与书”,都将不可挽回地被“时代”所遗忘、所淘汰、所灭绝,任何的“环境保护”措施都不能改变其命运!我想再增加一句,像老朽这样的“人物”,也面临着完全相同的命运。兴念及此,我辈心中是何滋味,那是“局外人”(即绝大多数的进化人类)所绝对无法想像、无法理解的。对老朽而言,畅安先生此书很可能是当代人所能写出的真正实获我心的最后的书。因为,坊间固不乏讲掌故、谈饮食、论文物、谈游艺的种种“新”书,然而在我看来那都是俗不可耐的矫情之作,读来只使人一阵阵作呕,大大有害于老朽的消化系统,故老朽从来不看。而像畅安先生这等雅人深致、出色当行之作,是从来不曾见过,而我(和刘兵)也相信,今后也更加难以见到了。我相信,今后仍会有书画欣赏、文物收藏(和“拍卖”及巧取豪夺)、饮食“文化”,也还会有人养鸽子、斗蛐蛐,如此等等,但那完全是另一个时代的玩意儿,根本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情趣了,不亦哀哉!

我和畅安先生从未谋面,但我却从侧面对他有一些了解,甚至间接地有一点翰墨之缘。此事说来,话也不短。

却说我在50年末至60年初的期间,曾随喜张伯驹先生主持的“庚寅词社”(这是我平生参加过的唯一文学团体)。张先生自号“丛碧”,我常称之为“碧翁”。和当时社中诸公相比,我是绝对的晚辈,而且是一“棒槌”(京剧界对“外行”的贬称),因此我只交社课,不参加聚会,故和丛碧公也只会过一次面。如果我没记错,当时畅安先生也是社中人,此我所说的翰墨缘之一也。碧翁当时住在什刹海后海的南岸,我曾为他治“人间痴梦”、“好好先生”诸印,并奉命为潘素夫人治“人月双圆”、“绘事后素”二印,于大雪天亲自送至府上,承碧翁示我以游华清池的新词,至今思之,如在目前!

自那次拜谒碧翁之后,时隔不久,中国就开始了“史无前例”的文化大劫,我个人当了10年的“不戴帽反革命分子”,估计词社中人也无一幸免了。然而我们这些人积习难除,到了“文革”后期,便又“蠢蠢欲动”起来。那时我已随所在学校迁往山东,成了“齐东野人”。故友孙晋斋(孙铮,字正刚)在天津苦度光阴,丛碧翁有时去津访友,常和晋斋晤面。我当时因别有所感,自号“拜鞠(菊)”,因此正请晋斋兄代我转请碧翁给我画一幅菊花,结果碧翁为我画了“塞菊图”,潘夫人为补红叶。晋斋兄更遍请所识的京津诸家如黄君坦、夏承焘诸前辈作了题咏,其中也包括畅安先生的一首题见《锦灰集》卷三第27页,《题丛碧伉俪合作枫菊图》)。这些作品后来裱成《塞菊图》长卷,和我所藏的钱钟书先生“自书诗册”同为塞斋的“镇斋之宝”。但是“丛碧伉俪”所作的实非“枫菊图”而是“塞菊图”,因为潘夫人所补的红叶并非枫叶而是普普通通的几片小叶(潘翁曾允为我代请潘夫人画金碧山水,后未果)。另外,畅安先生的题诗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,装裱长卷时无法裱入,只能单独裱成一张“镜片”。此诗真迹现仍藏塞斋,也是一件“镇斋之宝”。这就是我和畅安先生的另一份(更可贵的)翰墨缘了。

刘兵说,《锦灰堆》这样的书“多少显得有点怪异”,这表现了他的观点(和知识)的“现代性”。在像我这样的带有很大“封建文人”性质的家伙看来,这样的书却一点儿也不“怪异”,而是完全正常的。前人著作中相似的例子正多,例如赵之谦的《勇庐闲诂》(专讲鼻烟壶)、于非厂(庵,非工厂之“厂”)的《都门养鸽记》、邓之诚的《骨董琐记》等等,全都引人(即我辈中人)入胜,毫无“怪异”可言。当然,在“现代人”看来,所有这些东西都毫无用处,绝对比不上讲“电脑”或“赛博”或“股票”的书,此我辈老朽之不合时宜而必遭灭绝者也!

最后请听我讲另外一个小笑话。我有一位平生好友和中学同学名叫王世强。他是河北深州(当年出“蜜桃”的地方),想必和世襄先生并无什么瓜葛。他是数学家,对抽象代数甚有造诣,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。有一年,他们请了一位“前”西德的数学家来讲学。活动结束时,在某饭庄设宴为其送别。因为世强曾要我为那位德国教授及其夫人各刻一印,所以我也被邀敬陪末座。一进饭庄的雅座包间,我就看到墙上挂着一幅书法,落款正是“王世襄”。于是我对世强说,“这是你哥哥写的字”。所有的中国人都笑起来,惟独那位洋人(他是奥地利出生的)不知所云。人们向他解释,还费了一点儿事呢。此事表明了各国人的“幽默”,有时也并不很容易沟通——正如不同世代的人的思想一样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